良好的驱动性问题是启动儿童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起点 ——学习《燃荻》52期有感 最近,学习了《燃荻》杂志,本期《燃荻》的关键词是项目化学习。了解了项目化学习其实就是以协作的方式进行真实的实践活动和多维的思维碰撞,最终形成情境化的或个性化的结论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要想让项目化学习有效,驱动性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燃荻》中《以项目化学习培育儿童学习的主动性》一文中也指出:项目化学习强调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设计良好的驱动性问题是启动儿童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起点, 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推动儿童开展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过程。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执教《枣核》一课时,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最感兴趣的故事片段画出来,然后再借助思维导图的提示来复述这个片段。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需要学生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通过小组合作,贡献每个人思维的火花,汇聚成独特的思维导图形式。此时,学生的思维导图呈现的形式是他们对内容的梳理,是他们独特的阅读再创作的过程。有的小组采用了漫画的形式,将故事中人物的语言精捡出来;有的小组采用分支式,梳理出故事中的重点情节;还有的小组采用递进式,罗列出故事发展的过程…… 从这儿看出,这个教师问题的提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驱动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学生围绕借助思维导图完成复述故事的这个项目化活动,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已经被点燃了。 而接下来,如何将学习成果展现出来,文章中也指出了要倡导多元化表达,注重过程性评价。而过程性评价,我认为应该分为同伴评价和小组评价。 当每个小组呈现出自己组的思维导图时,无论是老师的评价还是同伴的评价,都是针对于整个小组的评价,因为这时他们团队的成果。对整个小组进行评价,会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让小组更好地进行合作。此时的评价不仅要评价他们的合作内容——思维导图,更重要的是要评价他们的合作形式——能够通过积极的讨论,将所有人的智慧发挥出来,更好的实现小组的目标。比如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小组在确定思维导图方案的时候,交流顺畅,相互之间能吸取别人的意见,更好地完成思维导图。而有的小组在合作的过程中要么出现一言堂的现象,要么出现大家都不吭声的现象,像这样的小组合作形式,老师就要给予否定,并指导他们如何进行正确的小组合作。对整组的评价就可以让学生产生团队的合作意识,让小组更有凝聚力,让组与组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 从《燃荻》的学习中,我充分感受到了项目化学习要以最终的目标为出发点。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研究,这种主动地学习发掘知识产生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过程。 |